点击注册
点击注册
.
  • 清代的麻将是怎么发展和定型的

    发布日期:2022-04-16 23:47    点击次数:212

    清代的麻将是怎么发展和定型的

    清代的麻将是怎么发展和定型的? 搜索资料?我来答 分享新浪微博QQ空间 举报 提交成功 选择擅长的领域继续答题? {@each tagList as item} ${item.tagName} {@/each} 继续回答不再提示 手机回答更方便,互动更有趣,下载APP 提交成功 是否继续回答问题? 继续回答不再提示 手机回答更方便,互动更有趣,下载APP

    加入团队,和一群志同道合之人相结识,一起帮助更多人

    请先选择一个要加入的团队在清代初期,有这样一个故事。

    据说在顺治年间,江苏省太仓地区曾经是皇家的大粮仓,仓内常年囤积江南地区的稻谷,用来进行“南粮北运”,以缓解北方粮食的不足。

    因为粮仓处囤积的稻谷多了,这样里面的粮食很容易发霉变质,于是人们时常将仓里的稻谷腾出来,进行露天晒晾。

    这样一来,露天晒晾的稻谷场引来了四面八方的麻雀前来享用美食,每天因为麻雀偷食,太仓就要损失很多粮食。

    管理粮仓的粮草官为了奖励捕雀护粮的人,他们便以竹制的筹牌记录人们捕雀的数目,并根据这些筹牌来发放酬金。

    为了防止有人弄虚作假,于是粮草官就在这些筹牌上刻上各种符号和数字,作为太仓地区专有的“护粮牌”,也叫作“麻雀牌”。

    麻雀牌上三种基础花色的名字叫作“万”、“束”、“筒”。

    “筒”的图案就是火药枪的横截面,“索”即“束”,是人们将捕捉到的麻雀用细束绳一只只串起来,所以“一索”的图案以一个“麻雀”来代表的,“几索”就代表了几束麻雀。

    而护粮的奖金则是按捕捉“麻雀”的数量的多少计算的。

    最后的“万”便是赏钱的单位,“几万”就是赏钱的数目。

    此外,麻雀牌中的“东南西北”指的是当地的风向。

    三元牌中的“发”则是发放的赏金,也就是人们捕捉到麻雀后,他们可以去找太仓粮草官去拿赏金发财了。

    而“麻将”牌术语中也有捕捉麻雀、保护粮食的太仓“麻雀牌”有关。

    比如“成牌”叫做“和”,“和”与“鹘”同音,而“鹘”则是一种专门捕雀的大鹰。

    后来,太仓地区不用再囤积稻谷了,当地人手中还未换成酬金的麻雀牌也就没了用处,但他们为了纪念这些曾经起到保护粮食作用的“麻雀牌”,便通过制定一些游戏规则,逐渐地将这些麻雀牌改进成了一种游戏。

    当然这只是清代民间流传的麻将起源故事,但根据各种文献记载,麻将的雏形还是明代的马吊牌和纸牌。

    那时人们最常用的桌子是方桌,也叫八仙桌。

    八仙桌用于打牌时总是面向一方,这也就限制在一方不能同时坐两个人。

    因此,打麻将是四个人各坐一方,人们还从四方中得到启发,便在麻将中增加了“东”、“南”、“西”、“北”这四种风牌。

    至于“中”、“发”、“白”的增加,很可能是清代人们对升官发财的一种向往。

    “中”就是中了举人当了大官,“发”就是发财,“白板”就是“清白”的意思。

    清代人认为,只有中了举人做了大官,还发了大财,同时又能保证自己做官后能保持清白的本色,才不招惹祸患。

    人们普遍认为只有这样的人生才是完美的,因为这个缘故,麻将牌中便有了三元牌。

    清代中叶,人们发现在玩麻将时常常把牌拿完了,也没有人做成牌,他们感到很扫兴。

    为了弥补这个缺憾,于是他们又增加了“听用”。

    最初的“听用”只是增加两张,后来才逐渐发展增加为更多的张数,直到发展为有“绘”的麻将牌。

    清代中期,麻将牌基本形成以后,上至朝廷,下至平民,各个阶层的人们都很喜爱它。

    平民百姓们也从打麻将中得到了无穷的乐趣。

    清代有一个牌运特别好的知县曾经写过一首诗,诗云: 今日赢钱局,排排对子招。

    三元兼四喜,满贯遇全幺。

    花自杠头发,月从海底捞。

    散场要远避,竹杠怕人敲。

    当清代后期麻将真正成型以后,人们在长期的麻将游戏中领会到了无尽的快乐和丰富的内涵。

    清代有个秀才总结这些内涵,曾经说过这样的话: 入局斗牌,必先炼品,品宜镇静,不宜躁率,得牌勿骄,失牌勿吝,顺时勿喜,逆时勿愁,不形于色,不动乎声,浑涵宽大,品格为贵,尔雅温文,斯为上乘。

    一切游戏活动都有它的游戏规则,麻将游戏也不例外。

    遵守游戏规则,体现一种教养、一种学问、一种智慧、一种德行和一种秩序。

    也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、对自我的尊重、对礼仪的尊重和对公正的尊重。

    这些话就是麻将游戏的旨意与精神。

    所以有人说,“麻将文化”作为我国文化的一种典型象征,表现出了强调自我、善于独立生存的文化特征。

    麻将更是我国古代娱乐活动中的一个传统节目,娱乐者在打麻将的过程中必须做到“眼观四方耳顾八面”,同时还要采用“守己顾彼”,“灵活机动”的战术。

    打麻将牌的确是乐趣无穷,曾经有人这样形容打麻将: 若有数人相聚而行方城之戏,其间欢言笑语,尔碰我吃,其乐融融;胜负难料,却总有希望,让人心系未来。

    不分男女老弱,无论贵贱贤愚,规则划一,地位平等。

    日出三竿,兴致正浓;月上柳梢,流连忘返。

    于排遣孤独,消磨时日,效果甚为彰显。

    因此流传甚广,经久不衰。

    由此可见,麻将流行范围涉及清代社会各个阶层、各个领域,它已经进入到千家万户,所以说麻将是我国玩耍普及率最高的文娱活动之一。

    麻将不仅深受市井百姓青睐,就是文化名人、达官显贵,也是对麻将乐此不疲。

    四人围坐大摆方城之情景随处可见,八手忙碌吃碰洗牌之声不绝于耳。

    清朝晚期,麻将在我国各个地区流传打法不尽相同,也带有很多不同地方的社会特色。

    甚至各阶层制作和使用的麻将牌也很有讲究。

    从商的人常爱用花牌图案中有财神、聚宝盆的麻将牌。

    当官的爱用花牌图案中有升官发财、富贵长在的麻将牌。

    皇帝御用的麻将牌,麻将花牌图案中有江山万年、国泰民安或万寿无疆等文字图案。

    还有人说,清代中叶麻将的游戏规则定型,它集中折射出我国的优秀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。

    麻将虽然只有100余张,可它打起来却是丰富多彩,既要斗智又要斗勇。

    打麻将所用的方桌,是要4个人两两相对而坐